(一)理性认识:初步形成了政社协同视域下乡村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职能定位的内涵认识。 1.政社协同视域下乡村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的定位与职责。 政社协同中学校起着秉轴持钧、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部,学校积极与镇政府沟通、协调,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密切联系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以及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切实制定适合学校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将具体要求落实落小落细,做到对症下药。在内部,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认真解读党和政府颁布的教育政策文件,深化老师们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自身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激励老师们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 2.政社协同视域下乡村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学校在获取的资源和平台建立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制度纲要,此制度不仅是推进劳动教育具体落实的外在规约,而且是基于政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内在契约。当然,这一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永恒法则,而是根据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改革方向、时代发展等进行不断升级和改造。比如,学校在期初以主导者、协调者等角色联合家庭、政府和社区召开劳动教育会议,商讨如何充分挖掘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为开展劳动教育而赋能,并在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的协同推进中形成劳动教育实施主体的新格局 3.政社协同视域下乡村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的推进理念。 政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是通过融合育人的逻辑思维,在沟通与对话中使劳动教育目标由差异走向统一,并将关爱融通于劳动教育的全程,以期促进劳动教育新格局的形成。学校应秉持综合融通、彼此渗透、交互影响的思维和实践构建劳动教育的过程观。打造“学校般的家庭”“学校般的社区”“家庭般的学校”“家庭般的社区”“社区般的家庭”和“社区般的学校”的劳动育人环境。 (二)实践成果 1.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初步构建学校劳动教育的导航机制。 学校基于实情,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乃至长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与大中小学各学段相衔接,与家庭、社会等方面相贯穿,统筹谋划,补齐短板,共同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同时,科学设计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规划,具体、全面、高质量落实《意见》,优化师资力量和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在彰显学校个性品质的同时避免“一刀切”、“假大空”。 2.以遵从规律为准则,初步构筑学校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 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育人任务,需要学校在实践中遵从劳动教育规律,探求科学、规范、创新的运行模式。 一是坚持基础性。通过整体优化的必修课程、刚性规定的教育课时、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基地,为全体学生提供普及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二是把握层次性。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系统设计和实施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空间的劳动教育主题,克服劳动教育的单一性、碎片化和同质化。 三是体现交融性。注重劳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相互渗透,注重多领域、跨学科和各种素养教育的科学整合,注重理论应知与技能应会、课程必修与项目选修、集体劳动与个体劳动的有机结合。 四是强化实践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这既是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方式的规范要求。 五是关注协同性。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各方面的劳动教育责任各自明晰。通过体验交流、成果展示、评价考核、典型宣传等方式,消除家庭、社会与学校在劳动教育认识上、行为上、评价上的差距,推动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形成教育合力。 3.以健全规范为重点,初步构造学校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 根据学校现有专职劳动教育师资欠缺的情况,制订了兼职劳动教师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同时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此外,学校根据劳动教育需要,大力在校外选聘符合规范标准的专业师资、能工巧匠和优秀家长志愿者,努力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